某日晚上,一幫朋友私人聚會。吃過飯,我剛走出飯店的門口,立馬有一個手里拿著乞討缽的老年婦女,追著我,非要給她幾塊吃飯的錢。我摸摸口袋,給了她2個鋼镚。誰知,我這邊剛給過,那邊不知道從什么地方又蹦出兩個人來,他們以同樣的方式,一邊老板老板行行好地喊著,一邊把手里的缽伸向我。我嚇得連忙加快腳步,小跑著逃離。
又一日,我逛街,在一繁華地段,見到一位十七八歲的女孩,架著眼鏡,斯斯文文地蹲在路邊乞丐,她的面前攤著一張紙,紙上寫道:爸爸媽媽離婚了,我沒錢上學(xué)了,請各位好心人幫助我讀書吧!我見狀后給她5元錢,她抬起頭來漠然地看看我。沒多久,我在不同的地段又發(fā)現(xiàn)這女孩。此時她已經(jīng)是大肚子了,隨著她隆起的腹部,乞求廣告也換了詞,寫的是:我遭到不明身份的男人強(qiáng)奸了,現(xiàn)在無依無靠,請各位好心人幫幫我吧!我信以為真,又給她5元錢,她還是那副表情!但沒多久,我看到本地有個論壇就有人發(fā)了一篇帖子,揭穿了她騙人的真實面目。看了報道,如夢初醒,大呼上當(dāng)。
每每想到這些乞丐,以及各式流浪人群,看著他們?nèi)缬半S形地存在于我們的周圍,請允許我使用“城市另類人群”這個不雅的詞來形容他們。
這些“城市另類人群”,幾乎無孔不入,車站、飯店、醫(yī)院、菜場,特別是商賈云集的繁華地段,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。以前,為活命而乞討的,對人們給的一把米、一碗飯、一毛錢,他們都要千恩萬謝。而如今,他們“胃口”頗高,有時,你給他一元或者兩元,他們還很不滿意,嘴上罵罵咧咧地埋怨。
這些城市“另類人群”,由此滋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。老友張先生告訴我,每次他開車去飯店與朋友們聚會,遇到乞討的人員多少都會給點,不然他給你汽車劃一下,或者做點別的小動作,麻煩就大了。他還告訴我,又一次,他的朋友就因為沒給錢,車就被劃了很深的一個口子。他們還會耍無奈,糾纏著你、拉扯著你要錢。更為可怕的是,這些城市的“另類人群”為了保護(hù)自己的“利益”不受侵犯,便三個一群,五個一伙,形成自己的“團(tuán)隊”,他們在人流量大的地方聚集在一起,劃地為界,爭地乞討。有的甚至發(fā)生惡性事件。
有些時候,我們也采取一些措施,比如出動城管進(jìn)行治理,但很多時候,只能進(jìn)行勸阻。從事城管的朋友告訴我說,對于這些“職業(yè)乞丐”,他們也無能為力,最多也只是沒收乞討工具和勸阻這些乞丐不要在車站、城區(qū)主街道,因為這些地段是每一個城市對外的窗口。好多時候,城管一來,這些“職業(yè)乞丐”就玩起了“貓捉老鼠”的游戲,他們便迅速避讓消失,管理人員一走,他們又立即現(xiàn)身。
放眼望去,如今,我們的城市,高聳于樓頂?shù)膹V告牌,裝飾華麗的商店櫥窗,以及服飾光鮮的行人,往來穿梭的車輛,都在顯示著繁華與文明,在這繁華的背后,城市的另類人群們神出鬼沒,不僅影響著城市的形象,還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安,甚至騷擾。他們的不雅之舉和屢禁不止的犯罪,成了我們城市的難言之“痛”。
城市的“另類人群”們也有自己的家鄉(xiāng),對他們,我們應(yīng)該給予更多的人文關(guān)懷,很多時候,我們在加強(qiáng)城市美化、創(chuàng)建的同時,請不要忘了,在這些光亮的背后,還有一幫城市的另類人群,需要給予更多溫暖或者生活的另一個通道。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