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大家注意沒有,“猶”有相似、如同、尚且、仍然、還等意,“豫”是歡喜、快樂、安閑、舒適的意思,它們與“猶豫”的遲疑、不果斷、拿不定主意等義,八竿子也打不到一塊去,那“猶豫”之詞是怎么來的又是怎么一回事呢?
這還要從“猶”、“豫”二字的本義說起。原來“猶”、“豫”在古代是兩種動物,這從“猶”、“豫”兩個字的偏旁上也能看得出來。
“猶”屬猿猴類,是一種非?;顫?、靈巧又生性多疑的猴科獸類。它一旦發(fā)現(xiàn)“敵情”,便迅速爬到樹上,躲藏在樹枝或茂密的樹葉之后,探頭探腦,偷偷查看,等平安無事了,就跳下樹來,下來后東張西望一番再生懷疑,又慌慌張張爬到樹上。如此反復(fù),沒有一點主意,毫不果斷。
“猶,愑屬”,這就是《說文解字》對“猶”的解釋。《爾雅》也說:“猶如麂,善登木。”《史記·呂后紀(jì)》:“猶與未決。”索隱:“猶,猿類也。夘鼻長尾,性多疑。”《水經(jīng)注》:“山多猶猢,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樹,一騰百步,或三百丈,順往倒返,乘空若飛。”從這些古代經(jīng)典中我們已經(jīng)完全看出“猶”的古意了。
《說文解字》曰:“豫,象之大者也。”“豫”是中原一帶的大象,后由于氣候變化,大象南遷,中原愛大象的人只能根據(jù)自己的記憶“想象”了,這既是“想象”一詞的來源,也是河南省簡稱“豫”的原因,古代九州之一不是就有豫州嗎?就是這個大象“豫”,雖身大力不虧,但它伸長鼻子嘗試取物時,總是搖搖晃晃難以確定。所以古人就把這兩種疑心大、不果斷的動物連在一起,比喻那些優(yōu)柔寡斷,沒有主心骨的人。
早在《楚辭·離騷》就有“欲從靈氛之吉占兮,心猶豫而狐疑”、“心猶豫而狐疑兮,欲自適而不可”了?!稘h書·高后紀(jì)》:“計猶豫,未有所決。”;《史記·魯仲連鄒陽列傳》:“平原君猶預(yù)(豫)未有所決。”;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所以使民決嫌疑,定猶與(豫)也。”還有三國·魏·曹植《洛神賦》“感交甫之棄言兮,悵猶豫而狐疑”以及明代沈鯨的《雙珠記·西市認(rèn)母》“尚未卜是否何如,悲喜集中生猶豫”等,都已是“拿不定主意”之意,與它們的動物本義,一點也沾不上邊了。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