表里如一是一句中國成語。出自《朱子全書·論語》:“行之以忠者,是事事要著實,故某集注云:‘以忠,則表里如一’”。意思是,做人須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,好的人品,更要表里如一,那種通透感,讓人心生仰慕。
宋朝著名的文學(xué)家晏殊,14歲時,作為“神童”參加殿試,與1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,晏殊的成績很好,第二天復(fù)試,晏殊看過題目之后說:“這個題目,我十天前就做過,草稿還在,請給我另外出一個題目吧!”結(jié)果,晏殊按照新題目當(dāng)場交出了一份優(yōu)秀答卷??脊賯兪仲澷p他的誠實,不偷巧,將來會是個棟梁之材,于是破格任用了他。如果晏殊不說出自己曾經(jīng)做過那個題目,別人也不會知道,但是晏殊卻沒有那樣做。他為人誠實、言行一致、表里如一,人前人后一個樣,所以贏得了信任和尊重,他的美德為世人傳誦。
同樣,一個人如果內(nèi)心不堪,會影響靈魂的純度,就像有些人在利益面前極盡媚態(tài),轉(zhuǎn)身就趾高氣揚,時間久了,內(nèi)心的狡邪不經(jīng)意就流露出來了?!豆糯P記小說選》中有一個小故事,說唐代的工部尚書裴佶,有次去看望其姑夫,那天裴佶正巧遇見姑夫上朝回來,并且滿臉怒氣,口中還罵道:“崔昭何人,眾口稱美?此必行賄者也,如此安得不亂!”話還沒說完,傭人就傳崔昭來訪,他大怒,拿起鞭子就要抽打看門人,罵他不該通報:這種人還來拜訪我,簡直是對我的侮辱。但立即又停住,良久,才緩緩而出,但怒氣未消,“束帶強出”。誰知,出乎大家意料的事,不久從會客廳里面卻傳出上茶,繼而傳出置辦酒菜,而且要上等的,接著又傳出:快給昭剌史大人的馬準(zhǔn)備草料、仆人備飯的指令!為什么樣會出現(xiàn)如此大的反差,裴佶的姑媽也驚訝地問:“前何倨而后何恭也”?或許是當(dāng)時誤解了崔昭剌史大人?等送走客人進入大門之后,“面有得色”的裴佶姑夫從懷里拿出“一紙”,原來是“昭贈官絹千匹”,才使這位權(quán)高位重的大人,人格和人品在面臨考驗時竟變換得如此之快!
宋·王安石《周公》中說,夫君子之不驕,雖暗室不敢自慢。品行好的人,從不放縱自己,哪怕自處一室,也不松懈。表里如一的人,時時處處用較高的道德標(biāo)準(zhǔn)約束自己,不陽一套、陰一套,大庭廣眾之下道貌岸然,背地?zé)o人之處胡作非為。文天祥在《西澗書院釋菜講義》中對言行一致,表里如一也做了概括:力行七年而后成,然則元城造成一個言行一致,表里相應(yīng)。就是說,經(jīng)歷七年的嚴格的言必行,行必果,造就了一個言行一致,表里如一的良好形象。
現(xiàn)代著名作家汪曾祺一生為人為文,都向真向善,對生活有一種寧讓它負我,我不負它的真情。他表里如一,尊重所有的人,他曾在《牙疼》里記敘過這樣一件事:我正要出劇團的門,大門“咣”的一聲被踢開,正摔在我的臉上,我當(dāng)時覺得嘴里亂七八糟,吐出來一看,我的上下四顆牙都被震了下來,假牙也斷成兩截。踢門的是一個翻跟頭的武戲演員,沒有文化……他直道歉:“對不起,對不起。”我說:“沒事兒,你走吧。”對這么個人,我能說什么呢?他又不是有心的。他生氣,卻不咬牙切齒,用己心暖世間,包容丑,涵化惡,那種人品的力量才讓他的文字具有獨特的魅力。
表里如一,是修己慎獨的結(jié)果,更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。她不僅是一種人生境界、修養(yǎng),也是一種自我的挑戰(zhàn)與監(jiān)督,更是一種情操,一種自律精神,一種坦蕩。“行不率則眾不從,身不先則眾不信”,“君子修身,莫善于誠信。夫誠信者,君子所以事君上,懷下人也。”?這是對誠實守信,表里如一的認知。作為一名黨員干部,表里如一就如春日的清風(fēng)、夏日的陽傘、秋日的金風(fēng),冬日的暖陽,使人信賴,讓人踏實,讓人感動,也會為我們的事業(yè)提供更多的正能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