斑馬線旁,往來穿梭的車輛徐徐而止,靜候行人默默通過。兩個月來,滁城警方已在數(shù)十處豎起“禮讓行人”的交通標志牌,這人情味、人性化頗濃的舉措,溫暖了廣大市民的心,“讓”出了文明禮,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現(xiàn)實生活,轉(zhuǎn)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。
歷史悠久、文化燦爛的中國,素為文明禮儀之邦。文明內(nèi)涵大而統(tǒng),細而全,但最終要轉(zhuǎn)化為實際、落地到生活,關鍵是找準與人們思想的共鳴點、與群眾利益的交匯點,做到貼近性、對象化、接地氣。在物質(zhì)文明日益發(fā)達的當今,交通出行盡管只是浩瀚文明之一隅,而其現(xiàn)實意義不可小覷,畢竟牽涉萬眾你我。時常,可以看到炎炎烈日下抑或瑟瑟寒風中,翁媼婦孺無奈地佇立在斑馬線一頭,等待大小車輛呼嘯而過。間或,雙方互不相讓,時常釀成慘禍。今年10月起,市交警部門堅持以人為本,關注群眾訴求,先在清流路兩處南北走向的斑馬線附近,設立“禮讓行人”標示,安裝抓拍攝像,同時對違規(guī)者扣3分、罰款20至200元。
新辦法既出,有令行禁止者,也有充耳不聞者。警方透露,兩套設備投用一個月,其間共計抓拍3900多例疑似不禮讓斑馬線交通違法行為,并最終確定186臺次車輛錄入非現(xiàn)場處罰系統(tǒng)。截至目前的數(shù)據(jù)更新,抓拍4600余起疑似行為,錄入260余起,安裝“禮讓行人”交通標志牌25處50余塊,近期將再建10處機動車不禮讓斑馬線抓拍監(jiān)控。
其實,“禮讓行人”實有藍本。1964年春,原河北省邢臺地區(qū)車輛監(jiān)理所劉團君分析大量事故案例,從中得出三條癥結:一是行車速度快,二是行車不相讓,三是行車不文明禮貌。于是,他提出“禮讓三先”的理念,即先慢、先讓、先停,絕對不可搶行爭路,互不相讓,以致形成僵持局面。況且,我國道路交通法律法規(guī)對此早作出明確規(guī)定。
現(xiàn)實生活中,與文明格格不入的畫面信手拈來——大好河山的“到此一游”,一言不合的出口成“臟”,隨心所欲的隨地“痰吐”,果皮手紙的“我行我扔”,大庭廣眾的“坦胸露背”,公共場所的“大呼大叫”,理當讓座的“視而不見”……文明,不只是個概念,它體現(xiàn)在每個人的一舉一動、一言一行。讓文明成為自覺的行為習慣,非一日之功,須從一個個“小切口”抓起,須從一件件“小事情”做起。建設高度文明的滁州,我們該做什么、不該做什么,筆者相信大家不言自明。